CN EN

讲座题目:中红外激光器研究与应用


报告题目:中红外激光器研究与应用

报告学者:王浟 国家级特聘教授

报告者单位: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

报告摘要:

中红外(MIR)激光(3-5 μm)对温室气体(如CO₂、CH₄)和有毒气体(如NOx)具有高吸收灵敏度,可用于大气成分检测与污染物追踪。例如,量子级联激光器(QCLs)因其高光谱纯度成为痕量气体检测的理想光源。中红外激光在红外对抗和激光雷达(LiDAR)中起关键作用,其高穿透性可穿透烟雾和尘埃,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与跟踪。在医疗领域,中红外激光已用于无创组织检测、肿瘤消融和皮肤治疗,其波长特性可精准作用于生物组织,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。中红外激光还可用于精密材料加工(如陶瓷、聚合物切割)和光谱学研究。例如,光纤激光器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50%,推动了5G和光显示技术的发展。

个人简介:

王浟教授,1966年出生于中国。1986年于浙江大学(杭州)获激光技术学士学位,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(合肥工业大学)获光学硕士学位,1997年于日本东北大学(仙台)获电子/通信博士学位。此后,他历任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、理光株式会社主要机构研究员、HPK株式会社中央实验室及日本理化学研究所(RIKEN)激光科学家等职,工作逾15年。现为中国国家级特聘教授,任职于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。他在多种激光器的理论、实践及工业应用方面均有深入研究,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动力学过程、分子与原子物理、固体激光器、半导体激光器、气体激光器、图像处理、微激光加工、特殊波导及光电技术。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260余篇同行评审论文(含综述),并申请中国、美国、日本及欧盟专利60余项。他是中国光学学会(OSC)、中国光学工程学会(CSOE)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(CIS)、美国光学学会(OSA)、日本激光学会(LSJ)、新加坡光学与光子学学会(OPSS)等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委员,并担任《中国激光技术》(中文版)主编,以及《国际光学与应用期刊》(SAP出版)编委。

 

报告时间:2025-3-20  14:00~16:30

报告地点:SY210